舞动花竿之韵跳出运动之美
(2018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征文全国三等奖)
范 泓
摘要:作为幼儿园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实践彼此分离,又互有联系。《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对健康与艺术一种自然而融合关系的认识,处理好幼儿园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两个领域的教育目标互通,内容相融,活动设计与实施相互交叉的关系,使其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幼儿教育规律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内容。
关键词:跳花竿、体育与美术融合
正文:
作为幼儿园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实践彼此分离,又互有联系。《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对健康与艺术一种自然而融合关系的认识,处理好幼儿园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两个领域的教育目标互通,内容相融,活动设计与实施相互交叉的关系,使其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也符合幼儿教育规律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内容。
兴趣和需要是幼儿参与游戏的出发点,而跳竹竿,既是一项传统的民间游戏,有广泛的游戏基础,又有声响、节奏、花样的变化,深受幼儿和家长的喜欢。跳花竿是一项长期而有创意的运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借助一些简单的游戏和挑战运动进行跳竹竿研究,在游戏中锻炼,获得动作发展,体验运动中的乐趣。
一、关注体美融合中的情感体验
《3-6周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喜欢并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包括音乐活动、体育活动),有自信心,能初步感受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而在我们以往的艺术和体育活动都过分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过分注重锻炼的结果,用一种标准衡量所有幼儿,结果导致了很多幼儿压抑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以至于慢慢失去对活动的兴趣。现在的艺术和体育活动目标更注重了幼儿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创设情境,让幼儿喜欢主动参与活动,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更加具有人性化。
由于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差异较大,我们根据他们的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选择较少的竹竿,较短的儿歌进行简单的双脚进行跳跃的练习,能力强的幼儿可以尝试较多人合作的拉手圆圈跳,侧身高低跳等,促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提高,感受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始终能以饱满的精神面对幼儿,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幼儿,以真挚的热情对待幼儿,让幼儿感到学习和锻炼时一种乐趣,创造和谐宽松的运动氛围。在体育活动中用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引导幼儿,促使幼儿健康成长。
二、将体育和美术绘画融汇交通
德国著名的艺术家保罗克利曾经说过:“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即表达画家的精微感觉和细腻的情绪。线条是最幼稚的造型语汇,所有儿童的第一笔绘画都是有线条来表现的。线条又是最高级的造型语汇,线是绘画作品中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由于线条的变化才会有不同的画面。只有将体育中的动感美和美术中的线条美两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幼儿真切地感受到画面中线的语言、线的灵魂,线是有生命力的,不同的体育动作可以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不同的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体育意志。
体育活动不只是单纯的运动,它伴随着幼儿的认知、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所实现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在创意跳杆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探索出多种玩法:比如在学习跳“分合竿”之前,我将竹竿固定在场地上,让孩子们将竹竿随意想象,自由地进行跳跃练习。摆脱了单一的演示说教,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孩子把竹竿想象成小水沟,在竹竿中左跳右跳;有的孩子把竹竿想象成平衡木,在双竿中做各种“惊险动作”;还有的孩子把竹竿排成几排,把自己想象成小音符,在“五线谱”中欢快舞蹈……体育环节中准备练习,成为孩子们发挥想象创造的愉快活动。 在练习跳杆时,又发现孩子们在跳的过程中,兴趣渐渐的不在跳杆上了,而是转移到了拼杆,就立即进行了调整,让孩子们互相合作用杆拼成各种图形,孩子们很快就几个凑在一起,有的拼出了花形,有的拼成了奥运会会旗的五环形等,孩子们在自己拼的图形里跳得很开心。于是,我在活动结束后,鼓励幼儿自己制作了各种图示,虽然只是一些简单的线条,但都体现除了孩子们自己的创意,在同伴们再跟着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之后的活动中,我们分区域,张贴孩子们自己画的图示,引导幼儿根据图示进行练习,我们欣喜地发现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幼儿的合作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发挥。可以说,孩子们在快乐、有趣的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又获得自信和成功。
三、激发跳法创编与绘画中的想象
想象是幼儿创造性自我表现的基础,任何事物都不能够像绘画那样带给我们如此广阔的想象空间,因为对同一物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奇特的想象。孩子们在绘画中大胆想象与表达,他们可以超越常理和常规,也能超越时空,迈越古今,能让河水倒流、时间倒转,使各种常理常规重新变换。
而在跳花竿的过程中,同样也需要幼儿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使幼儿更好地融入到游戏中去。在每一次的体育活动中,我们都会鼓励幼儿一起创设主题情境,让幼儿全身心投入活动之中。如“小白兔郊游”活动中,我们设置了多个游戏环节,开始时的热身运动,之后的跳杆圈练习,最后的开火车游戏,这一切都需要一个连贯的情景设计。于是,我们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设计制作情境游戏中所需要的一些材料。幼儿虽然年龄小,但积极性却很高,在教师的带领下,孩子们一起给头饰涂色,包起雪碧瓶做小树林,折叠小花小草,撕贴的火车头。当孩子们戴着自己制作的头饰,在自己折叠涂色的“草地”上嬉戏,在自己制作的“树林”里穿梭,举起自己撕贴的火车头开火车,他们所享受到的乐趣是非同一般的。又如在练习分合跳游戏“小松鼠摘松果”时,为了促进幼儿的合作,我们指导孩子一起制作松鼠外衣和小松果,为自己的“小背包”进行装饰,并用有趣的语言对幼儿说:“一只小松鼠背果子多没劲呀,要是能有个伴在路上说说话、帮帮忙,那该多有意思呀!”孩子们马上嚷嚷着去结伴一起跳了。
单纯的双竿跳跃练习,幼儿即无兴趣,也无创造愿望。我们引导幼儿改变摆竿形式,激发幼儿的创造激情。孩子们把竹竿摆放成三角形,四边形、“井”字形、放射形等等。当幼儿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游戏中,他们将自觉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萌生创造的愿望。孩子们时而模仿小白兔双脚跳,时而弯腰模仿小羊吃草,时而又扮演成小螃蟹两人拉着小手跳……角色扮演使幼儿仿佛身临其境。将体育活动目标寓于既有情节又有角色扮演的集体游戏中,幼儿玩的开心,玩的过瘾,游戏化的集体体育活动,极大地吸引了幼儿,使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动机,幼儿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的同时,为幼儿在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下产生创造的欲望奠定了基础。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体育活动应当是发展性、社会性、艺术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统一,艺术对于幼儿身体运动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体育活动中有了艺术的巧妙结合,就如插上了飞扬远足的翅膀。在体育活动中适时地运用艺术,使之融入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艺术流淌在体育活动中,能够让幼儿进入体育活动时兴趣更浓厚,气氛更活跃,高潮更迭起、锻炼更有效,能力更提高,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受体育活动的魅力,提高了走、跑、跳、钻、爬、攀登等综合素质能力,更好地提高幼儿的身体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