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来源:刘潭实验幼儿园
创建时间:2020-09-18 09:01:00

陈寅子《巧用生活化材料,开展室内游戏》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巧用废旧背心、椅子等生活化材料开展室内游戏,论述了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引导创设不同的情景,引导幼儿如何将同一材料玩出不同创意,同时预设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情景促使幼儿深入探索提升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生活化材料 游戏情景 自行解决问题

 

正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幼儿每天体育游戏的时间就尤为重要。但是,由于阴雨及雾霾天气的干扰,幼儿园不得不停止户外活动,此时是室内体育活动开展的最好时机。

由于室内体育空间的局限性,无法使用大型的运动器械,因此我们班采用了生活化材料设计一系列游戏,但在游戏时要考虑到以下问题:如何趣化运动材料,满足不同能力的游戏需求?如何保障幼儿在室内运动时不受伤害?如何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自我探索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展开了相关讨论。

  • 材料的不同组合,满足不同幼儿的游戏需求

第一次观察内容:今天走廊提供了装有雌雄扣的小背心及毛球,小胡和可可立刻穿上了背心进行追逐游戏,过一会可可就碰倒建构区的材料三次。一会小胡与别的幼儿撞起来,小胡说:“走廊太窄,玩起来容易撞倒东西!”可可跑过来对我说:“我们很喜欢小背心游戏,可是这里太窄了,玩不起来!”

观察分析:材料能够吸引幼儿足够的兴趣,但是由于室内场地的局限性,像幼儿移动性较大、方向较复杂的走、跑等活动就不易开展,而且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调整与反思:考虑到安全性及适宜性,在后期增加了辅材绳圈,请幼儿站在绳圈中游戏,既能保证游戏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第二次观察内容:本次活动中,可可和小胡决定继续进行背心追逐游戏,两人分别站在两个绳圈中,保证脚不出绳圈,上半身的躲闪对方的冲击,玩了一会,小胡生气的说:“可可的力气大,站在圈中就能将球击中到我的背心上,我的力气小还没碰到他的背心就到地上了,我不玩了”

观察分析:游戏活动以满足不同兴趣的幼儿的需要,既要有活动上肢的玩具,又要有活动下肢的玩具,以保证幼儿身体均衡发展;但是也要考虑到幼儿间的能力差异,避免一方能力太弱,一直处于劣势而失去游戏兴趣。

调整与反思:在廊道中多提供一些辅材(如雌雄贴、毛线),可以便于幼儿自由选择,游戏时更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同时增加我的玩法的版块,请幼儿在便签本上画上玩法。

第三次观察内容:面对丰富的辅材,小胡和可可根据自己的游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决定选用雌雄贴,在游戏时很少出现一边输的情况,两人持续该游戏半小时,而希希和琪琪两个女孩子就选择了在同一个绳圈进行背心的追逐游戏。游戏结束后他们都分别画上自己的游戏方法。

观察分析:不同材料的组合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幼儿兴趣。像小胡和可可这样的幼儿,能力差距大的就要选择限制多点的材料,维持游戏的热情,希希和琪琪能力差不多,就可以少一点限制,增加游戏的刺激性。

调整与反思:在游戏结束后的表征环节,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介绍自己的游戏方法,增加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能便于其他幼儿的学习及模仿。

小结:室内活动由于场地的限制级特殊性,往往在材料选择上要考虑更多的适宜性,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产生成功的体验,获得快乐、获得发展,要保护和增强幼儿对体育活动的持续兴趣,就必须为幼儿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同时表征的运用也极大鼓舞了幼儿的创新的热情。

二.初步形成讨论模式,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在室内开展游戏也会遇见一些问题,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的认识、做法会受到不同的效果,有些教师认为,直接教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省时、又省力。但一个好老师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要在弄清问题的实质后,积极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室内利用椅子进行走跑游戏:

第一次观察内容:今天幼儿自行将椅子交替摆放拼成U型,幼儿踩到椅子上并快速地向前跑,一开始幼儿在跑的时候椅子会出现晃动的情况,有的幼儿就有点害怕,将跑改为走,导致后面的幼儿都在排队等待。

观察分析:幼儿能够想到利用室内的常见的物品作为挑战游戏的器材,这种探索的精神非常难得,同时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需要老师提前进行安全措施。

调整与反思:考虑到幼儿心理的恐惧感会影响幼儿的行动能力,在椅子的两边摆放垫子,给予幼儿一定的心理暗示,重新树立信心。

第二次观察内容:大多数幼儿看到椅子边上的垫子后,纷纷表示不害怕了,安安说道:“有了垫子,椅子晃动时我就用手撑在地上就不会摔倒了!”小旭第一次尝试还是有点害怕,将走改为快走,第二次已经能够将快走变成慢跑,有张椅子倒了,他马上用手撑地稳住身体。第三次小旭已经能够大胆地在椅子上跑。

观察分析:室外经常会创设在一定高度的器材上跑的情景游戏,但在室内并没有开展过,因此有时候并不是幼儿的能力达不到,而是过不了自己心理这一关,给予垫子保护其实并没有实质的意义。但在幼儿看来,这就是安全的心理暗示。

调整与反思:除了老师安排的环境暗示,其实对于大班幼儿可以将活动中幼儿出现的一些情况拍照下来,请幼儿讨论该怎么做,提升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莹莹提出可以在旁边扶着游戏的幼儿,

第三次观察内容: 这一次在活动前将幼儿分成几组,从游戏的布置及出现问题如何解决,我都没有直接参与,琳琳这一组因为嘉嘉比较胆小不敢跑导致游戏无法顺利进行。琳琳就组织大家讨论,提出两个小朋友,一个在起点,一个在终点保护嘉嘉,和一个小朋友在旁边牵着嘉嘉手两个方案,最后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嘉嘉终于跑完全程。

观察分析:以往出现问题总是老师想出解决方案,给予幼儿帮助,这样容易养成幼儿的依赖性,因此在第二次活动时老师给予一种解决方案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教会幼儿学会思考。

调整与反思: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将体育游戏由单一的运动能力装换为全方位的手脑开动活动,教会幼儿这样的本领,今后任何器材幼儿都能自行思考从而产生更多创新想法。

小结:室内活动由于场地及材料的限制,许多时候老师都会提前安排好场地、场景及游戏规则,幼儿只需参与游戏即可,这样极大地限制了幼儿各项发展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教会幼儿思考的能力,让活动成为幼儿自我探索的过程。

相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开展室内游戏活动由于没有大型游戏器材辅助、活动场地面积有限、活动量受限,创设挑战游戏的难度更大,更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常规材料,创设新游戏、新玩法。但是在实际的活动中,幼儿的临时生成往往与教师的预设存在一定的反差。我们倡导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在活动的过程中,利用室内的优势(如投影、电脑、纸、画笔)让幼儿能够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参与评价,让幼儿来想一想、说一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再请幼儿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可以促使他们学习独立地对事物作出合理的判断,并引发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主动模仿、创新。孩子通过充分的讨论从而提升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金会琴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J]. 宁夏教育,2010,32.

3、赵娟娟, 马娥. 幼儿园室内晨间锻炼活动游戏化的实施策略[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

首页     论文选登    陈寅子《巧用生活化材料,开展室内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