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改善幼儿园跑跳游戏实践初探
(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省三等奖)
范 泓
摘要: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是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教育理论。本文从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内涵出发,讨论了幼儿园跑跳游戏设计和实施过程的问题,并提出结合了“活教育”思想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陈鹤琴 活教育 幼儿教育 跑跳游戏
正文:
一、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概述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思想。他认为,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而不是死的教育。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作为由中国人提出的系统教育理论,吸收了世界进步教育思想,根据中国国情,提出由目标论、课程论、方法论内容组成的现代幼儿教育学说。陈鹤琴先生将“活教育”理论总结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一)“活教育”思想的目的
陈鹤琴先生提把“活教育”思想的目的可以简单的总结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体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学生不仅要会“破”,而且要学会“立”,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三要有创造精神。儿童的创新意识生来就强,必须要好好保护。第四要有合作精神。中国人合作精神薄弱,要从儿童转起。第五要有服务社会的概念。孩子乐于服务社会,帮助他人,才是民族精神的立足点。
(二)“活教育”思想的教育原则
“活教育”的教学思想基本的原则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这一原则,是脱胎于美国杜威当年在芝加哥所主张的“做中学”,但比较杜威的主张更进了一步,不但是要在“做”中学,还要在“做”中教,不但要在“做”中教与学,还要不断地在“做”中争取进步。这种教学方法精髓在于一个“做”字。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经验到理性认识,只有拥有了足够的感性经验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于幼儿来说,感性经验的获得几乎来源于幼儿运用其一切感官自由而无阻碍地和外部世界的接触,这种感性经验的获取必须要靠“做”。“做”放在首位,“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做”这个原则是陈鹤琴先生教学方法的出发点,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做”这个字,陈鹤琴还发展了十七条教育原则,供大家实践使用。
(三)“活教育”思想的游戏观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有四大特点:“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其中,他这样描述儿童的游戏心,他说:“儿童好游戏乃天然的,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又说:“幼稚园教育,即根据游戏本能。”他认为“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可见,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的价值在于第一能够发展身体,在游戏过程“儿童不自知地将他的全副精神拿出来游戏”,帮助提高身体机能。第二,能够培养基本的品质。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体会规则的约束和协作的力量,更好的完善自己的品格。第三,游戏帮助发展智力。在游戏过程中,专注力、判断力、应变力等都能得到发展。第四,能够帮助休息。长期专注于课本的儿童容易疲倦,游戏能够放松精神,舒展身体。
(四)“活教育”思想的师生观
在陈鹤琴先生的思想中,儿童是中心,是整个教育的出发点。他认为,父母、成人在对儿童实施教育时应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特点,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环境,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1979年,陈鹤琴在《发展幼儿教育的几点建议》中指出:“对儿童的培养与成人不同,不能给他们成人化的东西,要适应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要做到儿童化。儿童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乎儿童的特点。”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要真正的以儿童为中心,从他们的需要和意愿出发,尊重和承认儿童所具备的潜能和作为各种活动的主体地位。在他的教育学说与实践中,民主、科学精神无处不在。而教师是教育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他指出,学生在“做”中学固然十分重要,但光靠学生自主的做而没有教师适时地引导,整个教育过程杂乱无章,反而达不到效果。引导儿童是必要的,但决不意味着可以包办代替,而应启发儿童的主动性和启发性。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亲自去做”、“亲自去参与”,走到儿童中去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成为一名合作者、参与者,引导幼儿遵守秩序,引导儿童经验共享,使个人的经验扩大化。
二、幼儿园跑跳游戏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单一
跑跳游戏是传统游戏。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认为跑跳游戏的主要目标就是协调幼儿的身体机能,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当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的首要价值是帮助幼儿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但是跑跳游戏的其他价值就被忽略掉了。跑跳游戏同样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为环境,亲近自然,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力等等。由于教师认识不到跑跳游戏目标的多元化,在工作中,对跑跳游戏重视不够。
(二)教学主体颠倒
陈鹤琴先生强调整个教育的出发点是儿童,教学工作靠教师和儿童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在而在实践中,即使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占核心地位,习惯发号施令,忽视了儿童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在跑跳游戏中往往规定儿童必须要完成的动作,往往动辄就训令儿童的“不规范”动作,讲究整齐划一,幼儿往往在游戏过程中体会不到乐趣,只是服从教师的命令,幼儿自身的兴趣得不到尊重,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幼儿对游戏的热情就减退了。
(三)教学内容僵化
陈鹤琴先生认为教学的内容应当整体,要以社会和自然为中心。很多教师认为认为跑跳游戏就是“跑”和“跳”。比如“跑”,很多老师让孩子跑圈,儿童自然就不喜欢,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固然喜欢动作,但更是喜欢动作有成就的。”光靠呆板的游戏形式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所以稍加改良即使是简单的跑步加上比赛的性质,也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跳”的游戏还停留在跳箱这样的传统项目上,没有和其他的教学内容结合,也没从社会和自然中找出灵感,幼儿只是机械的完成动作,往往是瞎疯瞎玩,没有秩序,也没有章法。
(四)教学手段死板
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思想中指出,旧教育是“死教育”,教材是死板的,课程是固定的,幼儿教师不问幼儿是否明白,只是一味地、按部就班地教,导致活泼好动的幼儿慢慢地变成一个“书呆子”。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即使在“跑跳”游戏中,很多教师还是示范完之后让幼儿直接做,还是属于灌输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法限制了幼儿的运动才能,同时也浪费了幼儿的想象力。
三、跑跳游戏“活教育”改造初探
(一)确立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兴趣
根据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幼儿学习内容的选择要以幼儿为核心,教师不能决定幼儿的学习,而是要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公办幼儿园每个班级人数众多,且多数是独生子女,儿童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都不同,可以依据孩子不同的个性、能力和兴趣制定游戏的内容,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跑跳游戏内容的选择,也要依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想”与“做”的意愿。《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内容。
在一次操场跳绳活动中,由于下完雨的关系,操场上出现了很多蚯蚓。很多幼儿就放下了手中的跳绳,跑去观察蚯蚓,在这种情况下,强行要求幼儿回来继续跳绳,光是维持秩序就会花费不少的时间,跳绳活动根本无法继续。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 幼稚园的课程需要预先拟定,但临时可以变更”,教师突然想起曾经讲过的绘本《蚯蚓日记》,让幼儿分别扮演路人,把跳绳弯曲放在路上扮演蚯蚓,踩到跳绳,蚯蚓就算受伤或直接死亡,以此体验蚯蚓生存环境的艰辛,加深了对绘本的印象。然后幼儿们就自觉地模仿了绘本的各种场景,更好的理解了书中含义。这次跑跳课程,尊重了幼儿的兴趣,同时结合了课堂教育的成果,教师及时引导了教学内容,双方共同合作完成一次非常好的自然之旅。
(二)融入社会和生活,激发幼儿探索
游戏是什么?游戏是对社会生活的模拟,它来自现实生活,精炼反映社会生活。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深刻而精辟,“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因而,应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游戏的出发点,创设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材料和环境,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形成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有机的、生动的经验体系。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探索是儿童在动脑思考基础上的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
陈鹤琴先生认为幼儿是喜欢模仿的。在跑跳游戏中,引入了模仿环节。模仿环节的形式多样,可以让学生做卡牌游戏,抽出自己要模仿的动物,做出单脚跳、双脚跳和四肢着地跑步的各种动作,这样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动物特征和游戏环节联系起来,轻松有趣,学生在欢乐中体验到了自然的真趣,探索生活与自然的奥秘。这种活动环境中,每个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有利于其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发,而教师与儿童的互动性也有了最好的机会。
(三)鼓励创新和思考,促进幼儿成长
跑跳游戏的形式内容需要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靠教师单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动员幼儿的力量。陈鹤琴先生说:“在学校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获得直接的经验,了解做事的困难,认识事物的性质。儿童做事的兴趣,愈做愈浓,做事的能力愈做愈强。”还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思考是行动之母,思考没有受过锻炼,行动就等于盲动,流于妄动。”跳圈活动是很平常的活动,幼儿对于跳圈的方法有很多发明创造。通过“争当小老师”引导每个幼儿把个人的新经验分享给其他幼儿,这样在获得伙伴认同的情况下,幼儿更加乐于创新。
陈鹤琴先生在讲到“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的时候指出: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获得的更为巨大。遵循着“儿童教儿童”的原则来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沟通的能力,加深伙伴间的友谊,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着成功带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在每一次的游戏过后,选用幼儿日常交往中的一件具体事例,通过交流与幼儿交换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增强思考的能力,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水平。如:自己想参加他人正在进行的活动时怎么办?他人想加入你正在进行活动时怎么办?你在交往中遇到困难时怎么办?有的人常爱独占玩具并为此争吵告状等等。通过思考讨论,让幼儿掌握积极、恰当的行为方式,学会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训练独立交往能力。
(四)放手幼儿活动,真正学会做“人”
“活教育”思想中有这样的表述:凡在学校里面各种活动各种教学,你都不应该直接去告诉他种种的结果,应当让儿童去试验、去思想、去求结果,他的方法不一定对,他的思想不一定正确,他所获得的结果不一定满意;我们教师的责任,是从旁指导幼儿,怎样研究、怎样思想,越俎代庖,是教学中的大错,直接经验、自己的思想是学习中的惟一门径。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的作用:“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来支配他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他还提出“游戏从心理方面说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儿童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会做人”。
首先让幼儿体会规则的力量。现在的幼儿基本都是独生子女,脾气和性格都比较突出,在跑跳对抗性比较强的游戏中,一方面刺激幼儿的求胜心理,另一方面也让幼儿学习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活动。这时,教师要不漏痕迹的管理引导幼儿对规则的理解。
其次让幼儿体会责任的力量。有一类跑跳游戏是假扮游戏,在交警游戏中,交警要抓住跑动的幼儿即不守交通法规的车辆,增强幼儿对交通警察的责任更深层次的理解,还可以让幼儿假扮消防员、军人等肩挑重任的职业,加强责任意识。
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中加深对“社会人”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活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鹤琴著,陈秀云、柯小卫选编,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心理[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陈鹤琴,怎样做幼稚园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罗德红. 儿童中心论:一种教育学与心理学关系的视角[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5]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 [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彭攀. 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