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教学中的“乐与动”
(2019年第十一届“行知杯”征文省级三等奖)
范 泓
摘要:音乐与幼儿体育活动的结合,能够丰富幼儿体育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形成。本文探讨了音乐对幼儿体育活动的作用,音乐与体育活动的结合对幼儿素质带来的好处。本文还介绍了从体育教学中总结的不同阶段音乐的运用以及要注意的方面,目的就是希望乐动结合模式能够给幼儿教育带来新的突破和方法。
关键词:音乐 体育 幼儿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 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 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不仅需要教师改变以往从形式上关爱学生的现象, 还需要教师抱着真情实感, 自发的去爱护每一个学生, 让幼儿在温馨、安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幼儿的体育教学有时候比较枯燥,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兴趣不强,达不到教学目的,本着真正想让学生得到身心全面发展,在多年的教学中,在幼儿体育教育中引入音乐,能更好地达成教学效果。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一门听觉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艺术形象吸引、感染着我们。 优美生动、节奏鲜明的音乐,会让人们感到精力充沛、情绪愉快;舒缓轻柔的音乐,会让人们身心放松。 如果在体育活动中能有效地利用音乐并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提供一定的音乐背景、情节和角色,以游戏的形式进行组织,活动将会更加具有灵活性、可调控的特点。 让幼儿体验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对促进幼儿健康体魄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非常有益,符合《纲要》中对健康方面的指导要求:“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音乐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体育带来的成功体验。
一、音乐对于幼儿体育活动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促进技术动作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堂体育活动课上进行障碍跑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抗日的红军战士,准备冲锋陷阵。在学生跑的过程中,播放一首《大刀进行曲》,幼儿听着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从头到尾表现出一种很亢奋的状态,一边喊着“冲啊”,一边翻越过一道道障碍,很是有气势。因此,在体育课中运用一些音乐创设情境,既可以使授课过程生动形象、趣味倍增,也能够调动学生的练习热情。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练习情绪,优化教学情境
积极的系统,不仅能够使学生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缓解体育运动的疲乏,而且能够渲染良好教学情境,改善学生自主调节能力,使学生精神振奋。 所以,教师在开展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积极的利用音乐来渲染教学情境,切实激发学生全身的感官,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学习拍球时,教师便可以在学生自主练习环节,积极的创设“音乐教学情景”。 教师可以将节奏欢快、动感节奏强的《兔子舞》、《江南 style》、《Waka Waka》音乐,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能够让学生控制原地拍球的节奏, 而且增强了教学的乐趣,切实的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3.将音乐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工作当中, 能够充分的激发广大学生的听觉与感官起到指令性的作用,减轻体育教师的负担。教师常常应用音乐取代口令指挥,比如进行“渐进式15m折返跑测试”。伴奏音乐所发出的信号起到指令性的作用,可以提示学生快速启动完成15m的距离跑,提示学生每一级别阶段时间的变化,使学生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测试。在举行30s、1min跳绳或其他计时的跳绳比赛时,比赛开始、时间结束、比赛中时间节点的提醒,往往使用伴奏音乐所发出的信号作为指令,这大大减轻了体育教师的负担,而且比起人为发号施令更加清晰、准确。
二、音乐体育的融合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好处
1.提高幼儿的节奏感
瑞士音乐学家达尔克罗兹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学习音乐,应该是体态律动,音乐从身心两方面同时进入去训练学生。特别是学习节奏感,必须要靠人体肌肉的运动反应。而这种身体运动反应又和人对音乐的反应紧密相连。音乐的曲调、节奏,能给学生们更直接、更主动、更丰富的感受,能够让他们克服在练习中带来的各种
困难。
在田径运动中,节奏感对学习各种技术动作至关重要。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助跑的最后 3 步,很容易迈大步子,影响了助跑的节奏,降低了助跑的速度,进而使助跑到起跳这一衔接过程无法顺利完成。后来可以利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段符合大多数学生助跑节奏的音乐,节奏由慢到快。在课堂上练习助跑的同时,播放这一段音乐,让学生踩着节奏点进行助跑练习,慢慢地,学生会在脑海中慢慢将这一节奏巩固,形成肌肉记忆,从而克服“最后三步”这一错误动作。
2.提高速度、柔韧性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快速运动反映着机体运动的加速度和最大速度的能力。音乐可以加强学生对速度节奏的理解、加深学生对速度的印象。针对快速跑以及快速跑的节奏练习,可以找一些快节奏的歌曲,甚至是 DJ 舞曲来在训练时播放给学生听,如《One》《Beating Me Up》《More Than A Memory》等等。柔韧性,是指人体关节活动幅度以及关节韧带、肌腱、肌肉、皮肤和其他组织的弹性和伸展能力,即关节和关节系统的活动范围。对柔韧性的辅助练习可以用微风声、划船声、鸟叫虫鸣声等大自然的声音,刺激学生肌肉的放松,让学生们在心理暗示,“我的膝关节在放松,韧带在拉伸,肌肉在舒展,精神在升华”等等。
3.有利于提高灵敏性、协调性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在各种突然变化的条件下,能够迅速、准确、协调、灵活地完成动作的能力,是人各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对于灵敏性的提高,可以采用张杰的歌曲“逆战”来衬托学生们的灵活机动、机智敏捷、充满信心的形象。协调性指身体作用肌群之时机正确、动作方向及速度恰当,平衡稳定且有韵律性。在各项体能中,协调性训练可说最困难,因影响协调性除了遗传、运动员心理个性外,尚有肌力与肌耐力、技术动作纯熟度、速度与速耐力关系、身体重心平衡(关系肌力与肌耐力)、动作韵律性、肌肉放松与收缩,甚至还有柔软度等。因此对于协调性的培养,音乐的选择是比较困难的认为,节奏感强、曲风激烈的歌曲是最佳选择,如徐梦圆制作的中国风电音《China》系列,每一首都带着强烈的节奏感,并且节奏变化莫测,能刺激学生在变化的音乐节奏中做出许多不同的动作
三、体育活动的不同阶段的音乐选择
1.准备阶段。用特定的音乐来召集幼儿,发展幼儿对不同音乐的辨别力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总是以热身的形式让幼儿跳着进入活动室,孩子们听着节奏明快的音乐活动起来就更加起劲。 接下来游戏时简单的队形排列也非常重要,然而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是很难根据教师的口头指令排好相应的队形的。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或游戏时,就可以逐步给幼儿一个固定的音乐模式,让幼儿听到某段音乐就排好某种队列。 例如:集体做齐步走时,我用《我是小兵》和《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幼儿就能跟着乐曲的节奏,精神饱满、充满自豪地整齐行进;播放《郊游》的音乐时,幼儿们就知道是排成两路中队;播放《剪羊毛》的音乐时,幼儿们就知道是走圆形……这样一系列幼儿熟悉、喜欢的音乐被用在体育活动中,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培养了幼儿的听力。而在教师示范动作或交代要求时,或需要某些特定的队形时,也可以用特定的音乐来取代口令。 音乐与动作的结合, 能有效地渲染和活跃体育活动的气氛,同时也提高了幼儿上课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并能振奋幼儿精神,提高学习的效果。
2.引导阶段。通过富有生气的角色,以音乐引导,鼓励幼儿扮演并融入游戏,达到积极参与的目的兴趣是一切活动的源泉,是一切活动的动力。 因此,在小班体育活动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及对体育活动积极参与的态度。教学中,我们根据小班幼儿对动物的认知兴趣浓这一特点,有意识地开展了一些体育活动,如“狼来了”、“蚂蚁搬豆”等。 由于这些活动中的角色都是幼儿所熟悉,而且是性格迥异的形象,所以孩子们十分喜欢并乐于扮演。 在扮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情节的需要播放与情节吻合的音乐,让孩子没有拘谨、没有约束自然地融入到游戏中。
3.过程阶段。通过跌宕起伏的音乐和灵活多变的情节,调整运动量,动静交替,达到科学锻炼的目的体育活动作为健康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以身体动作、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基本动作技能。 因此,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活动,科学地对幼儿进行身体锻炼。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运动负荷,合理地安排和调节幼儿身体练习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达到幼儿运动后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以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提高,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在开展活动时,可以根据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身体状况和心理承受力,进行适当的调节。 比如:在体育活动“好玩的靠枕”中,幼儿出现身体负荷、情绪负荷都达到高峰而游戏热情未减时,就可以融入新的游戏情节,告诉大家:“靠垫娃娃要睡觉了,让我们为它唱一首睡眠曲。 ”于是播放背景音乐《摇篮曲》,让大家一起抱起靠枕轻轻地哼起催眠曲。 在柔美的歌声中,在缓慢的节拍下,幼儿做拍、摇、盖、摸等哄孩子的动作,在肢体和心理上得到适度放松,达到科学锻炼的效果。
4.提高阶段,用音乐来帮助幼儿理解动作,以提高幼儿的动作技能小班幼儿理解一个动作单纯靠教师说是不够的,如果教师直接示范,则又不能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和探索性。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音乐来帮助理解动作。 如在行进跳的教学活动中, 要求幼儿要用脚尖轻轻地落地。 这时可以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让幼儿有种想向上跳的感觉,并且落地时要轻轻的。 我们可以采用《小兔子捉迷藏》的音乐,进行情境教育,告诉幼儿小兔跳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不然要给人发现。 这样,幼儿很自然地会做到用脚尖轻轻落地的动作,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这样的教学,使原本枯燥的动作在音乐的渗透下变得有趣,也提高了幼儿练习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开展活动并达到锻炼和增强体质的目的,更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
5.结束阶段。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身心的努力,心理和生理都很疲惫,此时就需要进行放松。音乐的加入,让体育教师改变了过去只注重肌肉的放松,也关注对学生心理的放松,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幼儿就可以进入到一种氛围之中,身心可以得到放松,从而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在体育活动结束之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放松有助于学生的身心恢复,如果加入旋律优美、舒缓轻松的音乐则会放松学生紧张的情绪,如《小白船》《小夜曲》等。
6.总结。不同的活动阶段采用不同的音乐为背景,来营造美的情境人体生理机能能力变化规律揭示:生理负荷曲线总的变化规律是从逐步上升到相对平稳,然后逐渐下降。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要注意在活动设计选取背景音乐是时,要选择不同的音乐。 如开始部分,可以选择如《蝴蝶》、《大家一起来》等节奏鲜明、富有朝气而轻快的劲曲;基本部分,一是要根据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音乐来帮助教学, 二是在练习过程中播放节奏明快、能激发人意识的音乐,将整个活动推向高潮;结束部分,为了让幼儿的身心能够得到充分的放松,可选择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幼儿的身心在音乐的渲染下慢慢平静。 幼儿随着音乐,配合放松的动作,让肌体从活动的紧张状态中逐渐恢复。
四、幼儿体育活动引入音乐要注意的几点
1.动作训练有序,音乐配套相融
首先,我从小班抓起,将基本动作有序排列,然后找出相应的幼儿易理解、易感受、易变化的音乐,进行配套练习。例如在小班配上《兔跳》的音乐,训练跳的动作,以《学做解放军》的音乐训练走的基本动作;在中班以《蜗牛爬》的音乐训练爬的基本动作等。教师将这些乐曲有机地衔接起来,让幼儿既进行整体动作练习,又能单个训练动作。我还重点在幼儿园大班进行了摸索。如队列训练,我利用音乐特有的感染力,将《运动员进行曲》分段配在各种不同的队形上,通过反复强化练习,使幼儿能在音乐指挥下自如地变换队形。在充满乐感的氛围中不断地陶冶幼儿的情操,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纪律。
2.从单一到整体,由一首简单乐曲训练一个体育动作,到用多种曲调贯穿一堂体育课乃至一次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不仅仅是基本动作的练习,这只是活动的基本部分,它还包括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音乐的选择也要符合这一活动的规律。在大班体育活动当中,开始部分我选择节奏明快、能调动幼儿积极性的音乐,让幼儿积极参与准备活动;基本部分特别是进行分组竞争时,则选择热烈、奔放、多变的音乐,加大幼儿的活动量,如《秧歌舞曲》;结束部分选择缓慢舒展音乐,如《圆舞曲》,以放松身体的各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的音乐变化要明显,便于幼儿感受。我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选择一些乐曲播放给幼儿听,让其熟悉曲调,感受音乐的节奏。
3.及时更换音乐,提高学习兴趣
幼儿的兴趣转移极快,若对基本动作的训练,小、中、大班都使用同一乐曲,必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无从调动。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更换音乐,让幼儿有新鲜感,从而积极参与活动。可以从用音乐指挥一个动作提高到用音乐组织一次完整的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了电教设备及音乐的作用,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打开了思路。
“为了孩子, 甘为骆驼;于人有益, 牛马也做。”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在幼儿体育教学引入音乐中积极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理念, 能够以师爱激发幼儿正能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幼儿体育教育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倾听音乐,尽情运动,在运动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中,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使幼儿在轻松快乐中健康成长。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把音乐与运动进行结合,有利于纲要中所提的要求的实现,这种乐动结合模式能对幼儿教育带来新的思路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幼儿园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激励艺术[J]. 王素芬. 当代体育科技. 2012(10)
[2]幼儿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陈小娟. 兰州大学学报. 2000(S2)
[3]近十年幼儿体育研究综述[J]. 刘凤月.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8)
[4]基于健康体适能幼儿体育活动内容的构建[J]. 陶春雷. 才智. 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