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宇:浅析如何运用“团建”来构建小班幼儿的体育游戏环境
浅析如何运用“团建”来构建小班幼儿的体育游戏环境
无锡市刘潭实验幼儿园 李振宇
【摘要】《指南》中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发现小班幼儿思维产生萌芽,在遇到困难缺乏的是一些社会交往经验。因此,教师遵从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巧用“团建”的方式使班级幼儿在体育游戏中积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以合作、共创、共享发展幼儿的小组与集体意识,和谐共进,幼儿的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 社会性 游戏 团建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幼儿刚进入小班,各方面能力也较为薄弱,对新的社会环境会感到陌生而陷入情感疏离状态。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适应,调整自身情绪,而逐渐能进入到状态中。在一次户外体育游戏中,幼儿听到活动结束的音乐,看到教师、保育员在收归材料。有的幼儿就走到了跨栏旁边双手拎起了跨栏,主动帮助老师收归材料。还有的幼儿看见地上塑料筒圈,很费力拖着地上的筒圈移动。又幼儿提出将把筒圈竖立了起来,靠滚动来移动筒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控制不了方向。
从幼儿行为中,我们看出幼儿愿意模仿成人的劳动,模仿成人搬运收归跨栏,愿意来帮助教师,帮助别人。 但是由于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限制,过于大的材料幼儿无法有效控制。每个幼儿都是自行在尝试,缺乏交流。他们没有系统的合作协调分工。
成人在关注幼儿的体育游戏时,往往关注其物质环境划分区域,设计情境,提供材料等,还应当去关注幼儿的精神环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依旧会产生交流、摩擦、矛盾等社会交往方面的行为。这些行为意味着幼儿社会交往及其他能力提升的可能。教师身为幼儿的引导着,支持者,合作者。如何运用适宜的策略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这是本次研究着重研究的要点。
而此时,幼儿园正在进行班级运动区的规划与创设。由此,我认为这是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点。
相关概念:
合作:指共同创作;共同从事;二人或多人一起工作以达到共同目的;联合操作。
二、以“团建”为核心,引领幼儿三步走。
在查阅资料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学习了大量幼儿“项目化学习”的过程,“项目化学习”主要考虑如何将一个问题放手交给幼儿来解决。首先就是引导幼儿明确一个共同目标,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团建”一词。
“团建”即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指为了实现团队绩效及产出最大化而进行的一系列结构设计及人员激励等团队优化行为。众所周知,团建是成人建设公司企业文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员工之间关系更融洽、友善、团结而举办的活动。
在“团建”时,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有限,那么教师的隐形指导作用就能够显示出来。幼儿园教师经过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逐渐发生了改变。教师身为幼儿的引导者,如若能将幼儿的合作成为他们自身的一个项目,那么教师不再“教”幼儿学习,而是通过整合资源和幼儿一起学习,让幼儿主动的学习。
第一步:材料源于幼儿的生活,是经过思考与筛选的。
我们在创设运动区游戏时,主要从材料的适宜性出发提供易于幼儿操作的材料。我们主要着眼于生活化材料,因为生活化的材料贴近幼儿的身边生活,幼儿方便获取,容易大量搜集。孩子们共同搜集生活化材料是我们“团建”游戏的第一步,也是幼儿游戏的重要前提。
1、物品大搜集
在活动初期,为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整个班级的幼儿明确了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要创设属于班级的运动区游戏。教师密切家园合作,发布了物品调查表,鼓励幼儿与家长在家寻找可以使用的材料进行初步的思考与游戏尝试,鼓励家长将幼儿找到的能够游戏的物品,以照片的形式在班级群中陈列。
物品的搜集活动,使得幼儿与家长在家搜集材料时,更具备向心性。
2、居家小尝试
在初期的搜集过程中,幼儿需要对物品进行玩法的尝试与思考。如牛奶箱,奶粉罐可以做运动区的障碍,可以在跨越,在其中走来走去;薯片罐头横躺的高度,可以给幼儿的爬行增加趣味与挑战。废旧的报纸,可以玩过河的游戏等等。
在幼儿的一次次尝试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玩法,为运动的游戏玩法创设积累的经验。
第二步:游戏区的创设基于幼儿的探索,是有纵深维度的
1、区域与材料的选择
我们室内运动区场地较大。游戏前,我们鼓励幼儿寻找自己的好朋友选择材料与一片区域,进行游戏。幼儿和伙伴拿着材料分别选择了不同的空的区域。经观察发现,由于幼儿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思维活跃,能够主动带动其他幼儿进行探索。有的时候同一批幼儿往往会选择固定的搭档在同一个区域进行尝试,那么就能够对该材料进行深入探究,形成他们无意间形成组别的体育游戏探究项目。
在游戏尝试的过程中,他们对场地进行充分的互动运用与甄别,选择不同材料的幼儿在活动中,还需要对场地、材料进行协商。例如在投掷瓶子,纸球容易滚的很远,因此,他们使用了跳房子的纸板当作了护栏;在玩走独木桥的游戏,需要狭长的空间,选择了另一侧的长廊。有的幼儿拿了套圈器械,却没有地方游戏时,主动去协商,并成功更合理的分配游戏区域等等。
2、玩法与规则的由来
幼儿在操作摆弄材料的过程中,探索玩法。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征行为,利用图示、照片,文字等方法,形成游戏的玩法与规则。
这样,孩子们的游戏玩法就在不断探索尝试中,诞生了。从设计的表征上,幼儿可以看到运用材料的游戏玩法,以及游戏的区域空间,相当于为他们每一次的游戏进行了一次记录,那么下次幼儿在游戏时,能够事先了解材料的已有玩法,最佳的游戏场地等。
通过表征照片墙,幼儿的成功感与喜悦感油然而生,更加投入到游戏中。
3、游戏的推进
而根据幼儿的游戏需求,我们也及时递进供幼儿游戏的材料。“如幼儿摆好场地利用呼啦圈玩两人开车的游戏,有一名幼儿当作指挥交通的警察。我们提供纸板,卡纸等,鼓励幼儿使用材料制作火车、红绿灯、路障等,支持发展 幼儿的游戏。
第三步:“团建”成果赋予幼儿的发展,是开放、共享的
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凸显游戏中出现了大量的合作,互相帮助的行为。
1、顾全大局的角色意识
彤彤在投掷警戒线的游戏中,看到纸板掉落在地。及时去扶了起来,其他孩子看见彤彤的行为后,也纷纷帮助复原场地,共同思考如何将倒在地上的大纸板重新站起来;花花专注地担任保龄球管理员的角色,乐于重新复原场地摆放障碍的位置。
2、主动社交的互动行为
在跳跳乐的游戏中,甜甜看见同伴的背的纸箱里面没有海洋球时 ,及时告知了同伴,然后两个人互相为对方捡球,能够使得游戏继续进行;希希主动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同伴,带领同伴一起设计新的玩法。
3、有条不紊的学习品质
小齐进行摆弄材料时,表现出的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不停止的坚韧品质。在摆石头路,根据线路,在上面一个个放饼干铁盒;朵朵和萱萱一起负责把材料有序收归等。
幼儿根据自己的游戏需求不断对运动区进行调整,遇到问题也勇于协商解决。同伴之间也不断磨合,获得了巨大的效果。
总结:
“团建”对于成人来讲是一次破冰活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助于团队的发展。而对于幼儿,是凝聚班级向心性,促进幼儿的集体意识,发展合作能力的有效策略方法。
在这个“团建”体育游戏的项目初期,幼儿主要凭借幼儿自身的探索实践与认知,对游戏玩法有个初步的预设,因此也成功解决了幼儿对材料的认知理解问题与适应性的问题,并根据幼儿的喜好形成了类似区域自主探索小组的形式;在创设游戏区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对玩法的探索或以小组的形式深入挖掘,创新玩法;游戏中,幼儿需要一起摆放场地,相互交流协商。当幼儿游戏时,需要他们自己来及时的维护游戏场地。游戏后,幼儿需要对活动进行评价与调整。
教师给予了幼儿宽松自由的环境,鼓励幼儿积极大胆的动手。在幼儿有了新的想法,新的玩法,给予及时的支持,并大力宣传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正向行为。
在“团建游戏”中,只有不断的合作,游戏才能顺利的开展。而生活化材料在幼儿与团建游戏之间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
【参考文献】
- 李惠敏.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6(4)
- 关虹.幼儿园活动区教育的策略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07(5)
-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 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