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来源:刘潭实验幼儿园
创建时间:2020-09-20 09:39:00

陆景远:探索大班幼儿自主体育游戏中的有效法则

探索大班幼儿自主体育游戏中有效法则

无锡市刘潭实验幼儿园     陆景远

【摘要】游戏是幼儿的游戏,幼儿也是体育游戏的小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自主意识非常强烈,越发想要在属于自己的体育游戏世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本文从遵循“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核心精神出发,深入了解大班年龄段身心特征,从多方面去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意识,促进运动技能的提升,最终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加减乘除  自主体育游戏  有效法则  身心健康    

    正文

在以往的体育活动中,作为老师的我们都是有着太多的顾虑,认为户外游戏场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就把幼儿看管的严严实实,包括游戏的主题内容、材料的摆放搬运等都会提前帮幼儿代劳,久而久之幼儿的行为呈现“机械化”和“模式化”,对体育游戏的兴趣随之降低。本学期我们在“课程游戏化”和《指南》的双重指引下,探索起能促进大班幼儿运动技能的提升和身心发展的有效法则。

  • 法则“加”——幼儿主导游戏、自由自主创造

分析出体育活动存在的“高控”问题我们开始尝试把体育游戏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打破了“师导幼学”的固化模式。

以体育游戏“轮胎滚滚乐”为例,在第一天的游戏结束后的精彩分享环节中一些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有的觉得器械材料都玩过了没意思,有的认为这个游戏不好玩,大家叽叽喳喳讨论起来。最终经过幼儿的民主协商,大家决定在游戏的前一天由参加轱辘区的小朋友设计游戏内容、器械材料和场地布置,他们还为老师安排了工作:裁判员监督员、指导员,我们欣然接受了幼儿的安排。当天的游戏大家没有完得尽兴,幼儿就在区角游戏期间在美术区继续改进游戏方案,还决定把资源库里的碳化积木、薯片罐做障碍物,这样就加大了绕障碍的难度,但许多小朋友很难完成。几位设计师又重新制定了游戏规则,按跑道的道数分别设计出难度不一的障碍,用分数1、2、3进行标识,既完成低难度的障碍只能拿1分,最高难度3分,每人进行5轮自由选择,分数最高的就获胜了。有了分数的激励,大家的兴趣也提升了,运动的强度也增强了。作为动作指导员和裁判员的我们,只需要在一轮比赛后对运动中出现的不标准不规范的动作进行示范讲解,并在接下来的运动中让幼儿去学习和纠正就可以了

  • 法则“减”——减少无效介入、理解尊重幼儿

游戏是幼儿的游戏,正因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是一个个独立发展的个体,所以如果教师长期主导游戏的进程对幼儿学习能力发展是没有多大益处的,而新课程改革中也明确提出要尽量“弱化”教师的作用,不要将成人的理念强加给幼儿。体育游戏中教师要使用更加“聪明”的方法去帮助和支持幼儿学习发展

在走廊体育游戏“士兵大挑战”中,甜甜选择了一个高难度动作,她先把手指张开撑在垫子上,两腿一前一后伸到了桌上,在腿全部放到桌上的一瞬间,身体明显地颤抖,甜甜手往前爬了一下,又把腿放了下来。旁边的轩轩和小杰看到甜甜这个动作后也在一边学了起来,轩轩试着把腿先放上桌面,膝盖跪在垫子上,再想撑手,结果身体没有办法挺直。我发现他们的问题后,提醒轩轩可以拿一张小椅子做个小楼梯,腿脚一层层上去,我告诉甜甜她的动作很棒,但是伸腿动作可以慢一些,让身体先稳一稳。两位小朋友再尝试了一次,轩轩的腿终于成功放到了桌上,手也有力地把身体撑了起来,甜甜嘴里喊着1、2、3,有节奏地完成了撑手、身体、挺直的动作。游戏后,甜甜给她发明的这个动作取名“头下脚上”,真有趣。

可以看到“士兵大挑战”游戏由幼儿自主创设,情境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因而幼儿都愿意尝试不同的“穿越”方法。甜甜小朋友探索出来的“头下脚上”(双手支撑)玩法体现出大班幼儿力量和耐力方面提升较快,符合该年龄段幼儿运动能力特征。而轩轩因身体素质较弱,因而没法像甜甜一样顺利地完成动作。而在整个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也并非无所作为,动作上的正确“引导”和材料上的合理“支持”都是基于儿童个体差异,但在运动过程中尤其是幼儿挑战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幼儿的力量,也培养起他们独立、勇敢、合作的游戏品质。

  • 法则“除”——摒弃干扰因素、科学合理高效

我们不能忽略一个实际情况,那就是我们在追求幼儿运动技能提升的同时,往往还会加入其它的要求,而要求就会成为干扰幼儿学习发展的不利因素。

排除干扰因素一:超强负荷、密度过大

    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是影响运动强度的首要因素,结合运动强度对运动量的影响,可以判断出运动强度越大运动量也就越大。

幼儿在3—6岁的生长发育阶段其正常心率为120次/分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缓;然而每个人的心率增加都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叫最大心率(又称极限心率),3—6岁幼儿的最大心率约为210次/分左右。幼儿心率越快则说明幼儿运动强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幼儿心率的变化来判断幼儿运动强度的大小,从而对运动量达到科学的监测和调控。我班三位保教人员对幼儿在运动中的强度进行了严格的把控,主要通过观察幼儿出汗量、脸色变化,测量呼吸和心跳来调整幼儿的运动强度,避免出现运动量过大对幼儿肌体的损伤,以慢走轻拍的放松运动为宜,但也提醒幼儿剧烈运动后不立刻坐下和大量饮水。

干扰因素二:情境不适、游戏过度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因而即便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也会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起来,然而我们从幼儿游戏的反馈信息来看,情境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运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实际运动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创设合适的情境。

对于大年龄的幼儿,他们通常拥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也逐步形成了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往往更倾向于将运动的方法和技巧直接告知他们,让他们根据规则自主运动。对大班幼儿来说,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运动情境往往更具吸引力,而适宜的运动情境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对已有的运动经验进行自主整合,生成新经验,还能增加运动的趣味性,促进幼儿自觉掌握游戏规则。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引导幼儿往挑战性的方向选择,这样也可以避免过于花哨的游戏让幼儿降低运动的兴趣。例如软式曲棍球,到大班的时候基本的传、控、接、射技能幼儿已经掌握了,因而本学期的游戏就以比赛形式为主,让幼儿将所有技能融合起来进行对抗,以赛代练同样让幼儿保持了浓厚的兴趣。

  • 法则“乘”——师幼互玩互学、支持幼儿发展

    对幼儿最有效的指导往往就是能尽情地去陪伴孩子玩耍,如果老师没有一颗爱玩的心,就不会真正理解幼儿的想法。本学期我班保教人员在自己所在的观察指导区域里每天每人都做到了“陪伴一刻钟”,充分体验了和幼儿互玩互学的乐趣。

5月幼儿在东南面水泥场地上玩起了“小车运粮食”的游戏,幼儿自觉地去搬运材料、细致地布置运动场。在将板车和小车连接的时候,打结成了难题,也发现了绳子太长太短都会影响骑行。在运粮的过程中,有沙袋会从板车上滑落下来。正好我被赋予的角色是安全管理员,小朋友拉着我问我怎么办,我想了想就建议在车不同的位置打结试一试,并用绕一绕的方法让绳子变短一些。很快,大家发现三轮车车身后很多位置都可以用绳子打结连接,而且在不同的位置连接小车骑行的时候感觉也不一样,而他们也会根据路面情况来及时调整长度。在之后幼儿还主动找我分享他们摆放沙袋的技巧,告诉我不能随便把沙袋扔到拖车上,横七竖八,这样运输中一定会跳下来,必须把沙袋一个个铺平放平。我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把沙袋一个个放好,骑着车带着孩子一起开心地绕着障碍一圈圈地骑行师幼间的情感也在体育游戏中加深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守既符合幼儿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大班幼儿的体育游戏开展充分考验教师的理念意识,尊重幼儿的兴趣需求,了解幼儿的身心特征,选取科学合理的指导方式都是帮助幼儿学习发展的有效方法。在今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将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力争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强羟. 普陀区早期教育指导中心[J].上海,2015.
  2. 苏敏.对影响幼儿体育游戏开展的因素分析[J]. 《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17年第07期.

 

 

首页     论文选登    陆景远:探索大班幼儿自主体育游戏中的有效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