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瑛:积极地解放儿童对区域体育游戏的影响
积极地解放儿童对区域体育游戏的影响
刘潭实验幼儿园 朱瑛
摘要: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的儿童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指出:凡是幼儿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幼儿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在区域体育游戏中,幼儿的行为应当是自主、自发、独立且有一定创造力的。作为教师,应当鼓励幼儿去发现新的玩法,充分利用提供的环境和材料。
关键词: 解放 儿童的创造力 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一、把我们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二、认识小孩子有力量;三、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四、培养创造力。”这几条原则在幼儿区域体育游戏中的运用尤为重要。
区域体育活动的环境和材料,是教师依据幼儿的年龄目标和阶段目标,根据幼儿当前发展的需要而创设、提供的。整个活动中幼儿的活动是自主、自发、独立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多以活动区域进行体育活动。对于材料的选择和利用也应该体现出孩子的主体性。
- 鼓励幼儿去发现他们自己的世界
《纲要》明确规定,幼儿园要“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体育游戏场是我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它基本涵盖了普通的体育活动,既是全面开放,又是特别补充。体育游戏场能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体育活动中的主人。
(一)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即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器材
在设置材料时,教师首先要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运动能力,并且要了解孩子之间的运动能力差异,遵循幼儿的动作形成规律、身体机能适应规律、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制定出符合小班幼儿特点的体育区域活动内容。小班幼儿对小推车、梅花桩等非常有兴趣,教师可以设置用旺仔牛奶罐装在小推车里进行运粮游戏。这个游戏既发展了幼儿的小肌肉动作又能让幼儿感受到走跑的乐趣。教师也可以把罐子和梅花桩结合起来组成一条有障碍的小路,让幼儿绕着罐子踩在梅花桩上走。既能锻炼幼儿的躲闪能力,也能练习孩子的身体平衡能力。同时这样的体育活动也不失乐趣,小班的幼儿玩起来都十分开心。
(二)解放小孩子的空间即给幼儿选择的空间
幼儿有了自主选择权,才能体现出他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运动是幼儿的一种本能,它能满足幼儿身体发育的需要,也是幼儿探索环境的手段。教师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不受拘束的活动环境。例如,小班幼儿很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但有的孩子也比较胆小。当教师拿出羊角球时,大部分幼儿都会表示出兴奋和跃跃欲试的样子。但是当他们实际操作后,特别是第一次玩的时候就会觉得困难,因为不会玩,有的幼儿就选择放弃,或者跑去玩别的。这时候老师应该先用有趣简单的方法教孩子如何成功骑上羊角球,然后再鼓励表扬成功的小朋友,并请他们示范。慢慢地,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多。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不会放弃不玩。但是班上有个内向的孩子,平时不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这时候,我问:“要老师帮助你玩羊角球吗?”他摇摇头,拒绝我。老师并不能就此放弃孩子的选择,可以带他去挑选别的材料,看孩子的兴趣所在。老师不能强求孩子,他们任何的反应都是合理的。老师只要善于观察孩子,抓住时机进行随机教育,指导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幼儿活动的意愿。
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很大,对材料的多样性要求比较多。因为同样的材料,幼儿只能坚持几分钟的兴趣。大部分的场景就是幼儿满操场跑,而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场地则扔在一边。因此为了改善这种情况,为了让幼儿更和谐、更有效地玩体育游戏场,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认识小孩子有力量即正面回应孩子
体育游戏场能扩大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幼儿是体育活动中的主人。体育游戏场基本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不同的材料和障碍,供幼儿选择。老师不再硬性规定只能玩什么,只能在哪里玩。而是以观察者的身份看待幼儿。看看他们在活动时的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看看他们在活动时是否会解决矛盾,看看他们在活动时有什么困难需要指导,看看他们最喜欢哪个区域的体育游戏。比如,我们设置了泡沫垫供幼儿左右脚交替前行,设置了大脚板供幼儿玩踩高跷,也设置了矮跨栏供幼儿挑战跨跳。小班幼儿虽说平衡能力和跑跳能力尚未发育完全,但是他们乐意尝试挑战。孩子们有的选择跨越跨栏,一次一次的挑战成功让他们兴奋不已。有的孩子选择跳泡沫垫,这需要一定的手脚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一开始孩子们以失败居多,渐渐地这块区域玩的人变少了。他们选择更容易上手的体育游戏。当老师看到跨栏那里排了长队后,会适时地分散一些幼儿去玩别的。当老师看到某个孩子玩得满头大汗时,会提醒他去旁边休息一下再玩。老师不再是传授者,孩子不再是接受者,两者是平等的关系。只有这样,幼儿才会喜欢并主动投入游戏中,大胆自主地开展活动。
(二)解放孩子的头脑即注重情绪的感染
在户外体育活动中,要贴别注重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平等、和谐、轻松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当幼儿对某种材料兴趣不高时,可以对孩子们说:“玩具宝宝起床喽,我们和它一起去玩喽!”当幼儿在活动结束仍然兴奋时,老师可以说:“玩具宝宝要回家喽,我们把它送回去吧!”老师要在无形之中用语言、动作、眼神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不能一味地用命令式的口气。在游戏中,老师还可以扮演多种角色,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使内向、胆小的孩子也能很快融入游戏中。
三、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效率
比赛竞争的心理,每一个儿童都是有的,教师利用这种心理去指导儿童,增加兴趣,促进学习的效率。比赛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比赛似乎是一种魔力,普通的小孩子都喜欢。
(一)培养创造力即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
若要比赛,则必定有规则。最简单的跑步比赛,要规定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此时教师大可以简单地在地上画一条线来表示,但这就失去了孩子们自己决定的机会。所以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剪好的不干胶放在篮筐中,让幼儿自己取用粘贴。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要好的朋友一起比赛,两个人一组,四个人一组都可以,没有什么一定的规则。应该说,他们只要在玩,就一定有自己的规则。
(二)需要因材施教
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的肥料、水分、太阳光。
幼儿个体的差异通常会导致部分幼儿兴趣的缺失,他们有好动型,有安静型,如何让每个幼儿参与其中呢?首先,活动材料要新颖有趣,活动场景要设置得有难度有挑战性。其次,教师适时的言语鼓励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再来试试。”“没关系,下次一定更棒。”“这次没有成功,是不是累了呢?”等等。这条和上面一条原则有点差不多,就是不能消极制止,也不能消极否定幼儿的努力。在区域体育游戏中,小班幼儿经常会期待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因为个体的差异,有些幼儿能通过有难度的挑战,有些幼儿不愿意挑战,这时候教师应当发挥“活教育”中的原则来灵活激励幼儿。
不管是“积极的鼓励”,还是“自动的研究”,还是“分组的学习”,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教师一定要了解孩子,知道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孩子们成长于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地发展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入到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培养幼儿自主活动能力时,活动的内容是从幼儿自身的兴趣中生长出来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活动环境。在幼儿的区域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显得举足轻重,好的指导就如画龙点睛,能给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台阶。
参考文献: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