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来源:刘潭实验幼儿园
创建时间:2020-07-15 08:51:00

姚碧娴:区域体育活动中平衡区游戏的创设与调整

区域体育活动中平衡区游戏的创设与调整

无锡市刘潭实验幼儿园 姚碧娴

[摘要]区域体育活动中不同运动区域的划分能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爬等,而平衡能力是发展这些动作的基本前提。《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3-6岁的儿童应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同时建议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在开展平衡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着重通过丰富的材料,来创设有趣味的游戏,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发展平衡能力的目标。将《指南》中先进的幼儿健康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来。

[关键词]平衡区 多样化的材料 儿童需求 动态平衡 静态平衡

 

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主要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为主,如走、跑、跳、钻爬、投掷等。我园主要以区域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开展体育活动,我们根据幼儿园的环境、场地创设各种不同的运动区域,如平衡区、投掷区、钻爬区、跑跳区等。不同运动区域的划分能更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其中,平衡能力是发展这些动作的基本前提。《指南》健康领域中提出:3-6岁的儿童应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同时建议利用多种活动发展幼儿的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

在开展平衡区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着重通过制定适宜的目标、选择丰富的材料,基于现场的调整,来创设有趣味的平衡区游戏,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达到发展平衡能力的目标。将《指南》中先进的幼儿健康教育理念,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来。

一、根据发展目标,预设平衡游戏

《指南》中指出应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而我们在预设平衡区的游戏时往往很少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同样的材料,小、中、大班设计的游戏都差不多,以致幼儿缺乏游戏兴趣。因此,教师在创设游戏前应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能力水平,制定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目标,依据发展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材料预设游戏。其中,发展目标应体现各年龄段的差异性。

以中班为例,中班幼儿的平衡能力较小班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在平衡器械上平稳行走的高度有所增加、平衡器械的宽度更窄等等。因此在学期初我们对照《指南》,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运动水平,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设定了适合中班幼儿的发展总目标,并由总目标细化为各项分目标,依据制定的目标来选择适合开展平衡游戏的材料。如:平衡木、平衡板、高跷、长条凳、椅子、木桩、绳子、梯子等可用于练习走;羊角球、绳子、竹梯、蹦蹦跳等可用于练习跳;轮胎、呼啦圈、纸箱等可用于练习推拉和滚动;还有滑板可以从斜坡上滑下,平衡车也可以发展幼儿平衡的稳定性。以上这些材料可用于单一目标的练习,也可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的练习。多样化的材料能够促进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激发幼儿充分运动的兴趣。

制定了目标,选择了可供锻炼的基本材料,我们以此为据逐步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如游戏《过小桥》中提供有一定厚度的长木条,引导幼儿双手侧平举,保持平衡地走过木条。游戏《窄窄的小路》提供竹竿拼成的窄道,引导幼儿双手侧平举或两人合作平稳地通过窄道。此类游戏就是根据“尝试在不同宽度的器械上平稳地向前行走,提高身体平衡能力”的目标设计,通过调节平衡器械的宽度,改变脚部的支撑面的面积大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

二、注重动静结合,创设趣味游戏

《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提出平衡能力按运动状态可以分为动态平衡能力和静态平衡能力。在我们以往的平衡区游戏中,往往比较注重动态平衡的练习,如:走平衡木、走或跳竹梯、跨走梅花桩等。静态平衡的练习经常被忽视,而静态平衡的练习也是发展幼儿平衡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在平衡区游戏的创设中增加了一些情境性的静态平衡练习。

在中班平衡区活动的前期,我们主要通过分散游戏的形式设计了一些静态的平衡游戏,我们利用幼儿园的平地开展《金鸡独立》游戏:利用一条腿站立,保持平衡,先在平地上练习,慢慢过渡到站立在木桩或小椅子上,并能变换不同的动作。

到了后期,我们将静态平衡的练习和动态平衡的练习结合起来,以动态为主,静态为辅。如利用图示,幼儿走到平衡木连接处的木桩时,做金鸡独立、转身、小鸟飞等动作,保持动作几秒钟的时间,增加游戏的趣味性,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平衡能力。

三、基于儿童需求,灵活调整游戏

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教师提前预设好的游戏,不一定受幼儿的欢迎。虽然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具有层次性的游戏环境,意图有效提升幼儿的平衡能力,培养幼儿敢于挑战的运动精神,但是幼儿往往会表现出缺乏运动兴趣,更没有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观察幼儿活动的表现,灵活调整游戏。

1、依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游戏内容的层次性

在中班平衡区实际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活动材料及时进行灵活调整,使活动内容具有不同层次,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如《走树桩》游戏,我们预设了三条不同层次的“树桩小道”:一条将长绳和梅花桩布置在地面,一条由倒置的平衡板铺成,一条在平衡木上放置奶粉罐。幼儿自由选择不同的路线游戏,跨越小道上的树桩。在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平衡板和平衡木的小道比较受欢迎,幼儿游戏的兴趣很高,而幼儿在走梅花桩小道时速度很快,很轻松便能完成,梅花桩小道在游戏了一段时间后便无人问津。我们分析原因有高度的小道比较具有挑战性,而地面的小道比较简单,因此幼儿缺乏游戏的兴趣。于是,我们及时进行调整,将梅花桩竖直放置增加跨越高度并在长绳上贴上脚印标志,引导幼儿踩在绳线上走小路并跨越树桩,幼儿的兴趣便被激发出来。

2、提供主材,由“预设”到“自主”

到了后期,我们尝试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路线。使每个幼儿在活动中既感到有挑战性,又能体验到成功感,让活动在一个渐进衔接的过程中能朝着既定目标的完成而一步步深入。如一次活动中我们提供了轮胎,活动前老师提出让幼儿自己用轮胎摆小山,活动开始后幼儿三三两两搬起了轮胎,一开始不知道该怎么摆。当一个幼儿偶然把轮胎斜靠在一起后,其他幼儿见了纷纷把轮胎斜靠在一起,一座新的轮胎山便诞生了。在老师的鼓励下,孩子们利用轮胎玩出了新的精彩。当幼儿发现自己的想法和尝试被教师肯定和采纳,成为新的游戏时,他们的情绪是愉悦而满足的,他们的状态是主动而积极的,他们的内心是充满自信而自豪的,这能激起幼儿更强烈的创造、探索欲望。

当幼儿的创造性被激发,教师也可尝试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设计游戏路线进行游戏,这样的方式更能调动起幼儿运动的兴趣,真正成为运动的主人。

区域体育活动作为开放性的体育活动形式,幼儿的自主性更强,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环境中得到相应的发展,是我们老师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创设平衡区的游戏时,我们应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在游戏的过程中由预设到相对的自主,以保证让幼儿在活动中不仅体验到游戏的快乐,还能获得相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

首页     论文选登    姚碧娴:区域体育活动中平衡区游戏的创设与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