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平衡区观察记录(钱鑫)
区域体育活动观察指导案例
观察区域:平衡区
观察地点:操场
观察重点:跨区体育游戏中幼儿的交往与协作能力
观察者:钱鑫
观察对象:轩轩,宸宸,小明(大班)
观察时间:9月5日
观察记录:
今天的分散区提供小跷跷板和自行车。三班和四班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游戏开始,我们三班的小朋友就冲过去选择了自行车,一人在前骑着,一人在后坐顺风车。骑累了就两人互换,玩的非常高兴。反观四班小朋友,只有一对小朋友玩到了为数不多的自行车。其余人则一人抱着一块跷跷板离开了,自己玩自己的,有两脚各站一边左右晃动的,有趴在跷跷板上晃动身体的,也有几个人搭出了一条晃动的小路,轮流踩上去。明明是四班的小朋友,看见别人在选择材料的时候没有快速地跟过去。以至于现在没有小伙伴和他一起游戏。自行车没有空余座位了,连跷跷板都没有多余。于是他慢慢走到我面前,一脸沮丧,指着不远处的自行车说:“老师,我想玩那个。”我回答:“可以呀,你要自己去跟他们讲。”他回头看着,定住了一会儿,慢慢走开了,并没有去跟玩自行车的孩子交流。而是到自己班同学一边企图加入他们的跷跷板游戏。我走过去,对他说,你还是想玩自行车的对吗,他点点头。我把他带到轩轩和宸宸那里,他们正在玩自行车,我拦住他们说:“这个小朋友也想玩你们的自行车,可以带他一个吗?”宸宸似乎有些为难,过了一会儿才说好吧。玩了一会儿,明明就离开了,依然回到了自己班同学处一起玩跷跷板。
观察分析:
在此游戏中,四班的明明一直想加入自行车游戏。怎奈自行车已经被三班占领。明明能够加入自己班的游戏中,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面对不熟悉的三班时,却不敢上前交流,企图通过老师的帮忙来获取一辆自行车,显得有些胆小。这样不敢交往的孩子不在少数,跨区游戏虽然看似人群混合,其实孩子们还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成四个团体,只跟自己认识的人一起游戏,并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老师也要注意引导来自不同班级的孩子共同进行游戏。
调整与反思:
四个班,四个运动区域,虽然可能孩子之间彼此并没有交流,但是长久的游戏后,肯定有些孩子彼此之间见得多了。作为老师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交往平台。设置一个合作游戏,要完成游戏必须合作。下次游戏提供头巾和呼啦圈,用尖桩摆成弯曲小路。三班选择头巾,四班选择呼啦圈。头巾蒙住自己的眼睛,四班小朋友用呼啦圈套住蒙住眼睛的三班小朋友,带着他们通过尖桩小路。
观察时间:9月12日
观察记录:
游戏开始前,我强调了游戏规则,先请三班小朋友去拿头巾。四班待命。虽然觉得和奇怪,但三班的孩子们还是一人只拿了一块头巾。不时还听见有人问,这怎么玩啊。。。接下来请四班选择了呼啦圈,讲解了游戏规则后,他们各自拿着自己的东西到处张望,想找自己的不同班好友。性格外向的孩子一下子就拉到了人,作为自己的伙伴。而有些害羞的还在张望。最后“单身”的孩子越来越少,少数几个勉强也凑成了一队。找到了自己的队友后,接下来就是自己选择一条小路进行游戏了。铁搭档轩轩和宸宸也被迫分开各自找到了一个四班小朋友。明明跟他的同伴一起游戏了。他小心地用呼啦圈套住同伴,在前带路。蒙住双眼的同学则张开手四处摸索,脚步一点一点移动,移动地相当缓慢,生怕下一步就踩到空处摔跤。完成一次两人交换。在几次的游戏中,两人也慢慢有了些交流,互相笑着。
观察分析:
在游戏中,不同班级的孩子也开始“被迫”交往。但孩子们不会自己系头巾,频频喊老师帮忙。另外由于孩子们初次玩这个游戏,在视觉缺失的情况下,脚步动作很慢,游戏进行时间过长。下次应该要换个游戏。
调整与反思:
1、用头巾蒙住眼睛的步骤较为繁杂,拖慢了游戏进程,长久的等待过程中也消磨了幼儿游戏的热情,此步骤可省略或替换。
2、调整游戏为设置两条相近的小路,一边是竹梯,一边是长凳。一人占一条路,面对面,拉着手,一起运篮球至终点。
观察时间:9月19日
观察记录:
这次的游戏中,还是先请三班小朋友去拿篮球,然后再去找一个没有球的四班小朋友做搭档。这次明明找到了之前一起玩呼啦圈带路的小朋友一起玩,看来他俩经过一次共同游戏已经成为了好朋友。
游戏进行了一半,轩轩把球让给了另一个小朋友,然后找到宸宸一起玩,想要换一个队友了。依然找了自己最熟悉的好伙伴。不久,陆陆续续也不断有人让球,交换队友。但大多都还是选择自己熟悉的,而不愿跨出结交新朋友的那一步。
观察分析:
选择自己熟悉的人做朋友。不仅是孩子,作为成人恐怕也是这样的,这是个正常现象。但孩子们总是跟自己熟悉的人玩耍,不愿结交新人。这是一个社交上的问题,关系到孩子的心理,不是一个简单的区域体育游戏就能简单解决的,需要长期慢慢不断改善。
调整与反思:
接下来的游戏中,多提供这样类似的游戏形式,给孩子们交往的平台,鼓励孩子交友。在长期的不断锻炼中,逐渐改善,不再害怕陌生,大胆去结识新朋友。
小结:
在平时的游戏中,老师们总是关注游戏设计的质量,游戏所能达到的活动量,锻炼哪些技能等方面,几乎不会去管孩子跟谁玩,只要玩的开心就好。既然是个跨区游戏,就必然要跟别的班级孩子混合游戏,就必然应该有交往行为。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孩子本身,关注孩子在游戏中的行为,是否遵守游戏规则,是否争抢,发生哪些矛盾,是否友好交往。各班老师在设计游戏环节时还应考虑能否促进不同班级幼儿间的交往行为。只有老师们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幼儿的社交水平。